而且第一年种植官府免税,第二年只收定额的一半,第三年收定额的八成,到第四年的时候才按照定额交税。
这样优惠的政策吸引了好多的山民下山开荒种地,为了让山民尽快的学好种田,刘承江组织州内最有经验的老农手把手的教授他们耕作。
也该着刘承江官运亨通,在经过论证之后,建水州被选定为征伐麓川的中转站,朝廷要在这里大量兴建基础设施,拓宽河道、修建码头仓库,向向麓川方向修筑官道,这些工作都需要大量的劳工。
这样建水州一下聚集了比建水州本来人口多十倍的人口,这么多人在建水州的吃喝拉撒将产生多少需求,为了与土司争夺百姓,朝廷修建这些工程完全是采用雇佣的方式。
劳工们手里有了钱,除了带回去给家人外,他们自己也要进行消费。围绕着这些劳工,建水州很快就如雨后春笋般出现了众多的店铺。
这种城市的虹吸效应,会呈几何增长的方式增长,到了宣德十一年底的时候,建水州编户齐民的户数已经超过了五万户。这样的人口规模放到后世也是一个县城的规模。
更何况是大明朝宣德年间,全国的户籍人口也就不到一千五百万户。不过这样暴增的人口也给刘承江带来了巨大的压力,首先解决这些愿意编户齐民的山民种地耕牛、种子、农具至少就需要十万两银币。
十万两银币放在国家层面那只是沧海一粟,可是放在建水这样的边陲小州上那就是一个天文数字。
这样一大笔钱从哪里出,难得到别人,却难不倒从政务学堂走出来的刘承江,他以建水州未来五年的商税做抵押,向昆明皇家银行分行,以年息一成利息贷款十万银币,也就是未来五年建水州的商税要优先用于偿还银行的贷款。
在建水当官一年的时间,就让这个年轻的大明官员成了山民心中的神祗,在山民心里这个刘大老爷就是前来拯救他们的神祗。
内容未完,下一页继续阅读